春聯的歷史        春聯彙編

               

春聯的歷史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別稱門聯、聯語。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又叫春聯。

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我國傳統除了在門上貼春聯外,也可在室內外貼方形的「春」、「福」等紅紙,有人還會將「春」、「福」等字倒貼,因倒諧音「到」,此舉表「春到了」或「福到了」之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貼張春聯迎新年吧!

我國最早的對聯,一說在五代時(西元964年),孟昶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也有人認為早在南朝梁代時期,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妹劉令嫻也是個文采四溢的詩人,她題寫的門聯是: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

到了宋朝,春聯受到了推廣應用。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描繪當時百姓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元朝時期,宮庭、宦門、寺廟等也出現了鐫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楹就是柱子)。同時應酬的壽聯、輓聯等也開始產生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一幅。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並且在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鑒賞春聯。當他發現有一屠戶人家因沒錢買紙所以沒貼春聯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當下揮毫,為屠戶題下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春聯彙編

各界通用春聯

普天開景運
大地轉新機

花開春富貴
竹報歲平安

遠山含紫氣
芳樹發春暉

輝光遍草木
芳氣滿山穿

四序開新律
三陽應慶期

歲新綿甲子
德厚富春秋

千門淑氣新
萬戶曉光曙

楊柳春風第
芝蘭玉樹階

天將化日舒清景
室有春風聚太和

天泰地泰三陽泰
人和事和萬事和

大地陽回春有腳
德門慶衍福無疆

時際三陽多淑氣
家敦一樂有和風

吉祥草發親仁里
富貴花開畫錦堂

梅迎春意添新色
鳥代風光報好音

爆竹二三聲人間是歲
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

商界春聯

長春融德澤
餘慶衍財門

利澤源頭水
生涯錦上花

小市風雲合
仙都日月開

交以道接以禮
近者悅遠者來

三春草長如人意
萬里河流似利源

根深葉茂無疆業
源遠流長有道財

門迎曉日財源廣
戶納春風吉慶多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廣進達三江

鳳律新調三陽開泰
鴻猶丕振四季亨通

家庭春聯

 

政界春聯

德門膺厚福
仁里樂長春

雲呈五色文明盛
運濟三陽氣象新

 

民吾同胞物吾同與
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政通人和百廢具舉
風調雨順萬象回

回上頁